李俊峰:从清华行健书院方案看创新人才培育

2020-12-04 12:31

我从三个方面展开我的汇报。


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书院的情况,是今年初国家才启动了一个招生和培养联动的计划,全国有36所高校参加了,其中从招生的人数来说以清华、北大最多,明显超过了一半。专门成立了五个实体化的书院,其中的日新书院,主要承担人文学科的培养。另外还有四个书院是理工科的,其中致理书院是承担基础理科的人才培养。而另外三个承担的任务是从理科到工科。而我们行健,天行健大家都知道,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是契合的。我们行健书院跟其他书院不同的是,还有一个特殊情况,我们有一个教育部的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钱学森理学班,加入了我们行健书院,所以行健书院的学生不完全是强基计划的学生,特别是钱学森班。


第二部分,制定培养方案的时候有遵循的基本理念和原则。我们更主要的涉及到老师群体、学生群体以及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个课可以是课程,也可以是研究课题,是老师和学生交流的很重要的一种载体。其实有多种不同的可能性,比如说老师或者书院制度的设计者,我们看到的认为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需求,选聘老师来上课。这种都是可以体现以学生“学”为中心。另一种上课老师也定了,课程也定了,只是哪些学生选择来学习或者不来学习这个课程。当然也还有一种模式,其实研究生更多的是这样的模式,更多的选择以教师为中心。所以设计书院培养模式的话,相互互动交流需要载体,需要方式,而这种载体和方式通常是由老师主导的。


下面这一块说到具体我们在商讨这个书院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哪些问题。正好我们学校搞了一年的学分建设,也出台了文件。对于荣誉学位,我们希望学生能够精深学习,能够有一定的时间参与到科研当中,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参考借鉴了钱学森班十多年形成的比较好的方式方法。


第二个想讨论的是,学很多课,考试得很高的分数,成绩很拔尖,和我们现在的科技创新到底之间有什么关系?是不是正相关的关系?其实为了探讨这个问题,钱学森班从2009年成立的时候,就有这样一种使命,想要探索钱学森之问,当然钱学森之问是什么?杰出人才到底是什么?钱学森所指的杰出人才不是指考试成绩高的,而是科技领军人才。


我们现在形成的观念,是希望我们的学生能从考生的角色变成学生的角色。教学的模式,我们希望把原来的知识转变成思维的训练。比如说我们做的事情中,包括给学生一定的挑战,这个挑战我们认为比较成功的模式,现在实践下来,有的来自学校,有的来自企业,还有要有足够挑战性的问题,问题可以来自导师,可以来自学校的老师,当然更希望来自企业挑战性的问题。



我们的培养方案设定,我们有钱学森理学班,它有一套培养方案。这里面考虑到可能参与到科研实践中,引导他们进入荣誉学位体系。荣誉学位体系其实是清华大学的一种尝试,从2016年开始尝试荣誉学位这个体系,但试点只在钱学森班实践了四年。今年开始我们想在行健学院里面。如果不做科研,这就说明我们一开始设定行健书院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就已经充分考虑到让学生走这条路的可能性。


当然最重要的一块是进阶式的研究学习,因为学生研究也是逐渐逐渐投入精力,逐渐找自己愿意投入巨大的时间精力去做的事情,或者真正自己想做的事情。一开始就找对的可能性不太高的,所以我们安排了进阶式的,从大一的第一学期每个月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请大专家做报告,抛给他们关注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找他们交流,包括报告之前之后的交流,课程或者是训练,从几十个小时到几百个小时,最后形成自主的科研。如果说几百个小时之后,就算是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当然在不同的阶段,学生都可能根据自己的情况会重新选择,或者是放弃这个方向,再去重新寻找,这种进阶的模式成熟度就逐渐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