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酉民:回归或重塑——未来教育探索

2020-12-04 12:33

“美国的大学会有一半面临淘汰。”此话一出有两种舆论,一种认为是哗众取宠,另外一种认为给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我们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到底是哗众取宠还是敲响了警钟?美国在最近几年连续几百所大学消失了,基本上是四年制的营利性的学历制的教育。今年新冠疫情的冲击,使得全球的教育面临更大的挑战,比如说澳大利亚裁员百分之二十几,很多大学财务面临危机。


今天我们更多的是从教育的角度去理解,而不是从疫情带来的经济危机的角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回答一个问题,是我们被颠覆掉,还是我们通过颠覆创新去重新定义大学、重塑教育?面对这样一个情况,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有一个自我的定位。


回头来看中国教育,教育出了很多问题。我们每一个人或者绝大多数心里非常清楚,我们在努力做很多我们认为不对的事情。所以对于中国教育来讲,我个人的观点是,要回归,首先是态度上真正的重视教育,第二个是怎么样回归,如果不正确的回归,可能会把教育引入歧途。但想想看,谁敢说中国人不重视教育,中国的家庭,中国的社会不惜代价帮学生去学习,但是我们都在用一种错误的路线上,用错误的发力在推动教育。我们实际上从幼儿园开始,在扼杀学生的兴趣。这样的学生等他走进社会的时候,每天都是获取知识,获得各种证书,身上贴满了各种标签,他怎么创新?他怎么创业?就算我们给学生机会,让学生重新选专业,很多学生都不知道想学什么。


今年研究生报名迅速增加,但有几个人是围绕着自己的兴趣在进行持续的积累?这样的学习有意义吗?所以当我们谈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教育急需创新,教育急需重塑。因此中国的教育面临两大问题,首先是回归问题,重视教育,其次是正确的重视教育,重塑教育,这是我的基本观点。


基于这样的一个理解,我现在所在的大学是西交利物浦大学,是一个中外合作的大学,也是中外合作大学中最大的大学。很多人不理解,我们为什么要招那么多学生?比如今年,全国的中外合作办学招生人数是1万人,西交利物浦一家招了4000多人,占40%多,接近一半人。我们并不是说为了多招几个学,我们试图把自己定义为教育的变革者,教育的创新者,教育的重塑者,我们要找一个支点,这个支点怎么样影响教育。我们通过办这样一个学校,并不是把这个学校办好,而是通过办这个学校,能够对教育提供一些帮助,提供一些参考,这是学校的定位。那围绕这样一个定位,我们怎么样去影响教育。


我们中国大学校长应该庆幸,因为我们国家和社会重学历、重学位,我们国家也不允许大学破产,所以我们可以过轻松的日子。但事实上,我们的教育已经很多沦为一个考证机构,一个教学生知识的,将会被网络和数字时代所替代的学校。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学校希望通过唤起更多的人一起探索未来的教育,通过理解未来的教育,建一所新型的教育,通过这个新型的教育去改变教育的方向。这是我们在十多年前的一个定位,当时我们喊出这样一个定位的时候,很多人认为痴人说梦,认为根本不可能,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们发现是可以的,每一个人只要努力了,这个社会就会有所改变。


当我们想改变这个航向的时候,我们必须对这个航向有清晰的理解。实际上面向未来,所有的人都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的,但人们就未来可以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包括未来学校可以打开几扇窗户,去思考未来的教育应该是谁。对未来的教育可以从各种角度作探索,比如有的人从工业的1.0、2.0、3.0、4.0,把未来的教育分成1.0、2.0、3.0、4.0。


未来,人如何在智能时代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在大量数字机器人可以帮助人类做几乎所有事情的同时,人类如何活得更幸福,这种教育是我们要思考的。


这个时候,更多的在于人类的想象力、创新精神,在于能不能形成一种智慧,这种智慧整合机器人,甚至人机合作、人机互动去形成一种未来的生活方式。这种教育,实际上要求更高、难度更大,这才是我们理解的未来创新教育或者创客教育,而不是每一个人简单的去做一件什么事情。


基于这样一个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想象,你的人生到底未来会怎么样?到了创新创客经济时代,人类会怎么样?如果从教育上去理解,我们会发现目前的教育,不管是大学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基本上重视前两个东西,都是在为他人学习,小孩子为父母学或者为学历学习,为学位学习,很多大学成为考证机构。这样的学习有意义吗?有价值吗?


所以我们未来创新创业教育,一定是要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教育就是支持学生兴趣,并且终身的追随。这样就可能把人通过教育,演化成三类人,一类人可能成为有造诣的专家,追随自己的兴趣,把兴趣做到了极致,在某个领域里造诣很深。有些人追随自己的兴趣,可能不在于在专业上的造诣,更多的进行整合,会进行人际的创业和管理,就成了有领导力的行家。当然还可能是机会不是那么好,我们没有成为专家,也没有成为行家,但至少是一个按照自己的兴趣,不断地追求,有着幸福人生的一个人。这就是未来的三种可能性。


围绕这三种可能性,我们的教育怎么跟上?我们的理解是,未来的教育尽管现在以特朗普为首的反全球化的声音在不断地冒出来,但数字化和智能化使得国界模糊、组织边界模糊,所以人类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内生驱动力不会改变。尽管疫情和地缘政治上的这种分割会导致未来全球化一段时间的障碍,但是从长远来看无法改变。


那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这样的人?未来的思想教育变得非常非常重要。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如果不适合这一块,学生很难成为一个伟大的创客,甚至很难成为一个行业的领袖。思想教育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个性,我们现在很多学生在这方面出现问题,因为从小被扭曲了,就是只为考试。第二个是在某个领域的素养。第三个是心智。所以未来的教育,真正的教育不是过多地简单知识,而是这三个方面迅速的提升。


除了这三个方面,我们需要一些按照自己的兴趣在某个领域成为一个专业造诣,这样就形成专业精英。但是未来更需要的是什么?更需要的是具有行业整合的人,因为专业的能力和专业的知识,会形成大量的专业机器人去做,而把不同的机器人和人联合起来,用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智慧,重新形成一种生活生态,形成一种人类的生活方式,这种人放眼全球现在没有一种模式可以有效的塑造这样的人。我们现在讲的创客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没有这些东西根本无法做到。而这种人,有可能变成业界领袖或者行业精英。实际上业界精英是培养不出来的,他是在市场中摔打冒出来的,但当我们能够培养大量的行业精英的时候,就可能有更大概率在其中冒出业界领袖来。而这种模式,现在全球几乎没有成熟的模式。


第三种人,可能不能有幸成为专业精英,我们也不可能有幸成为行业精英,但至少我们可以成为一个能够持续学习、按照自己兴趣的工作者和生存者,绝大部分会是这种人。如果这种人,我把我的工作做到极致,我也可能成为专家,我也有可能成为行家。那么这两种人最重要的学习一定是兴趣导向,一定是终身学习。所以,我们要重塑教育,要改变未来的创新创业教育。基本上三种模态,最重要的是要做好最中间的教育模式,如果我们培养得好,有一部分就会成为行业精英,有一部分就会成为专业精英。我们的大学一定要分成多种模式,不是每一个大学做一种模式,都同质化发展,不同的定位可以形成不同的教育模式。


基于这样一个对于未来教育的理解,西交利物浦作为一个中外合作大学,我们的实践不是简单的拷贝外国的大学。这三个角是西方文化的三个基石。我们也不是简单拷贝东方。东方文化的两个基石,一个道德,一个艺术,还有东方的视角。而我们是试图在一个重塑的时代,把东西方的文化和东西方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一定要瞄准未来,未来的需求是什么?未来的挑战是什么,然后根据未来做四个探索:第一,未来的教育是什么?未来的办学模式是什么?第二,现在大学里的组织架构基本上是官僚层级式的结构,这种结构效率很低,不适合效率的提升。企业开始网络化,而我们大学还留在这儿。所以我们怎么样探索一种现代大学的内部管理体系。第三,现代大学和企业、社会的互动关系。第四,我们希望把这三种探索用来影响中国的教育变革和中国教育重塑,这就是西交利物浦当时探索的定位和四个使命。


那么这四个使命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最上端的教育,基本上是全球通用的教育,学生不管干什么,进来学一个专业,就是所谓专业教育。但这种教育出来的学生,进到社会以后还需要三到四年的重新培养,所以要进行模块化,进行跨专业的教育,进行主修专业、辅修专业或者是模块化学分制的融合。这个探索现在可以说全球都在探索,但成功的不多。既使有这样的探索,也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在机器人支持下,未来生存方式,因为缺创业精神,有学习能力,创新精神、沟通能力等等。有了这些东西,这些人太有可能进入到未来这样的社会背景里面。所以这种教育,既有专业教育,又有跨专业教育,又有横插专业教育,我们把这种教育叫融合教育。


这种教育不管是专业教育、跨专业教育还是融合教育,不同大学可以选择自己独特的方式,形成不同的教育模式。不管是哪种模式,思想教育变得非常重要,非常的基础,甚至比过去更重要,更基础。因为我们简单的知识传授式的教育和能力训练式的教育会被机器人取代,会被现代的智能化和大数据进行有效的支撑,可以缩短的教育过程。我们人手一个智能手机,你所需要的知识能够很快得到。所以西交利物浦基于这样一个探索,我们在考虑到数字智能时代各种各样的挑战,我们进行了十几年的三个方面的探索,第一个对传统的国际上流行的精英专业教育模式进行了改进,我们放弃了大学是学知识的地方,大学实际上不是学知识的地方,学知识只是手段,是帮学生成长,然后我们研究导向的教育,提倡三个维度五个方面的转型,帮学生释放他的潜能,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这种教育模式已经有一万多学生在全球受到高度的关注和认可。


从2017年我们开始,考虑到人工智能、机器人,特别是行业精英的培养,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但是更强调他的行业整合和创新创业精神的整合,这才是真正的创业教育。我们专门在太仓建立了一个新型的校园,放弃了传统的专业教育,是用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合作,成立行业学院,利用行业整合专业知识来培养,把学、研、训、创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有专业基础和行业精英的教育模式。我们现在正在讨论未来应用型人才怎么样培养,这个应用型人才,不是行业精英,而是一般行业应用人才的培养。现在咱们国家大约有600所大学,国家试图推进他们变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校。但这种培养,如果还是很一般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你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因为一般性的技能都会被机器人替代,所以我们的理解,未来应用型的人才一定要有极强的行业背景,能够站在数字和智能的基础上培养他的本领域内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和他的组织实现力。


所以基于这三种对于高等教育的模式,我们形成了三种教育体系。尽管我们现在还很年轻,到明年为止才十五岁,但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发展从1.0到3.0。传统的大学,相当于百科全书,现在的大学是学科细分多层级,跨学科的真正的合作很难,但走向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是跨学科合作。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大家都在讨论未来大学应该怎么发展,这是关于一些未来大学的书。我看了这些书以后,我发现它们基本上是从过去看未来,真的颠覆性创新的东西并不多。我们对未来大学,不是简单的用工业分割,我们更多的是从未来的想象力回过头来看教育,而不是从现在延伸性的看教育,基于我们这样一个理解,未来大学一定是扁平化的、多元化的、融合式的、分布式的。


怎么理解?用通俗的语言来讲是五个东西,未来选大学,不是按排名选,现在大学排名很乱,我是希望世界上排名越多越好,越乱越好,当排名越乱的时候,大家看一眼一笑了之,这个时候就进步了。这个世界就会有有人不受排名误导,精心在那儿做研究,而更多的关注自己的品牌。未来的大学,选大学更多关注的是品牌,而品牌背后的东西是教育的哲学和教育的理念,就是你给出来的教育是不是能够符合未来的趋势和未来的需求。


一个大学不可能在方方面面做得非常中心,一定要在自己独特的领域里做到极致,然后变成这个领域最好的。大学既然在这个领域成为卓越领导者,关心这个领域的人就会围绕着大学形成一种体系,构建一个生态。一个大学就不再是一个孤零零的校园,是追随大学的哲学和理念